top of page

众妙之门
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 常道、常名,不可言说。 如果非得用语言文字表达,那就用“有”和“无”来表达。 无,称为天地之始,永恒的空无,即常无。 有,称为万物之母,永恒的妙有,即常有。 常无与常有这两者同出一源,如一体两面,同称为说不出来的奥秘,就是常道。虽然这 道是不可见不可说的奥秘,但又是知晓一切奥秘的途径(众妙之门) 。 所以,只有我们处于空无的状态,才有可能悟到它。因为我们(万物)都是出于它,放下“我”这个主观的个体与万物一体(意识层面),在这个“有”的状态,才能体悟到“无”,如此“有”“无”一体,奥秘的大门就打开了。 对应耶稣基督: 常道——道既是神。 神是个灵,看不见摸不着,耶稣基督就是那灵 。(父子灵) 无,称为天地之始——起初神创造天地。地是空虚混沌,渊面黑暗;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。神看不见摸不着,这是永恒的无。(父) 有,称为万物之母——耶稣基督是 生命 ,万有都本于他,出于他,属于他。神藉着话(是灵,是生命
Yan
5天前
试炼与试探
神是查验人心思意念的,神会借着各样的事情来鉴查我们,包括所谓的成功与失败,顺利与失利.... 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人事物,都是神对我们的试炼,试炼我们的心是否始终向着神、行神眼中为善的事,就是常常信靠神、顺服神,听从神的话,谨守神的道,与神同行不偏离左右。因他知道我所行的路,他试炼我们之后,我们必如精金。 但神从不试探人,各人被试探,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、诱惑的。 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,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,必得生命的冠冕,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。人被试探,不可说:“我是被 神试探”;因为 神不能被恶试探,他也不试探人。| 雅1:12-13 | 当我们灵里软弱、信心不足的时候,我们常常不能听从神的话而行。因此常常被心中的魔鬼试探。 出于神的,必听神的话;我们不听,因为我们不是出于神。我们是出于我们的父魔鬼,魔鬼的私欲我们偏要行,而且他本来也是说谎的,他也是说谎之人的父。 对于我们立志行善跟随神的人来说,虽然很难行出善,但我们知道,靠着神凡事都能。所以我们凡事都凭着信心借着祷告,祈求神帮助我们把魔鬼邪灵从我们里面主权的位置上赶下去,不再叫我们遇见试
Yan
10月2日
只求神的国和义,就是舍己
舍己 = 否定“己”,不再以自我为中心。 只求神的国和义 = 以神和祂的旨意为绝对中心。 一个是 “放下什么” (舍己),另一个是“追求什么” (求神的国)。 当你真正“只求”神的国时,必然就在“舍”那个与之争竞的“己”了 。 一个罪人,他的生命常态是 “求自己的国和自己的义”,这就是高举自己、维护自己、要与至上者同等的 魔鬼意识 。 自己的国中自己是王 ,我的地盘、我的边界、我的计划、我掌控的人生,周围一切都属于我的国,我不仅要掌控自己的人生,还要控制周围的一切,都来叫我得满足; 自己的义是自以为义 ,我的标准、我的道德、我的功劳、我看起来很好,因此常常会看周围不如意,就会论断定罪他人,甚至有了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的狂妄。 当认清我不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,神才是,并且下定决心不再偏行己路,而是随神而行,这就是悔改的开始了。而当一个人得以悔改信主,必然是圣灵在他里面动了善工,他的生命重心就发生了根本的转移。 从“为己”转向“为神” ,这不是痛苦的勉强行事,而是 新生命(基督意识) 的自然流露。 所以, 舍己也是悔改的最实际的必然行为...
Yan
9月28日
基督的舍己和罪人的舍己
基督的“舍己” 是先从神圣荣耀到奴仆形象的“虚己”,以至于顺服至死,「 他本有神的形象,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。反倒虚己,取了奴仆的形像,成为人的样式。既有人的样子,就自己卑微,存心顺服,以至于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」腓2:6-8。 这是源于耶稣对自身的神子身份与神完美关系的确知。 “虚己”的原文是“倒空自己”。耶稣倒空的不是祂的神性,而是祂与神同等的荣耀与权能。基督谦卑、虚己、顺服,以至于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。一次就完成了最终的”舍己“。祂所“舍”的,不是有罪的自我,而是神圣的、公义的,无罪的”己“,是他背负众人的罪,替我们所舍的。他知道自己有权柄舍掉自己的性命,也有权柄取回来。这是 具有神性权柄、且出于爱的舍己 ,是为了拯救我们。 信徒的“舍己” 是从罪性自我到基督生命的“治死”。我们的“己”是需要被 治死的“罪身 ”,是属肉体的“老我”以及“老我的邪情私欲”,这是与神为敌、被罪玷污、充满私欲的生命本质。因此,主耶稣对我们的呼召是 「若有人要跟从我,就当舍己,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」 路9:23。 所以信徒的“舍己”是对主呼召的回应,这是凭着
Yan
9月22日


“舍己”与“不分别”之间的关系
起初,人与神同行,活在完美的关系中。但当亚当吃下那棵分别善恶树的果子陷入罪中,人类的命运从此转向,开始依靠自己的眼光来断定善恶,内心从此充满了“我”的骄傲、羞愧与恐惧。这个世界,因着人以自我为中心的“分别”,陷入了无尽的纷争与不安。 如何才能回归那真正的平安?只有在基督里才有平安,所以人要获得平安,就必须进入到基督里。 进入基督里合一 圣经所说的“不分别”,首先是指在基督里打破一切隔墙。因为世人都犯了罪,亏缺了神的荣耀,在上帝神圣的标准面前,并无分别。但因着神的恩典,藉着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,所有信靠祂的人,无论犹太人或外邦人,为奴的或自主的,都成为一体。 这更是指一种心志的更新。 我们不再凭属世的眼光和肉体的情欲来分别善恶,而是以基督的心为心来看待万人。主说:“你们不要论断人,就不被论断,你们不定人的罪,就不被定罪。” 这不是说不辨是非,而是承认唯有神是那终极的、公义的审判者,把主权交给神。 我们当做的,是“爱神、爱人如己”,因为“全律法都包在‘爱人如己’这一句话之内了。” 这爱,能遮盖许多的罪,也超越了人一切的分别,在这爱里,没有惧怕,只有
Yan
9月22日


为什么不能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
在伊甸园中,神禁止亚当和夏娃吃“分别善恶树”上的果子,吃了就会死。表面上看,能知道善恶、明辨是非,是一件好事。那为什么神要禁止呢? 这里的关键 不是禁止“分辨能力”本身,而是禁止一种 “人凭借自己的意志和标准,来取代神的标准,进行独立判断和裁决”的状态 。 人吃下果子后的第一反应是“眼睛明亮了”,看到自己赤身露体,便拿无花果叶子遮羞。这象征着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,但同时也是与灵性的隔绝,伴随而来的就是羞耻感和评判心。神对所创造的一切看着都甚好,但人却生出了自己的评判和比较,美与丑、善与恶、高与低......而 这种评判是基于自我的、有限的个人视角 ,而不是神圣的、整体的视角。 神也分别善恶,但祂才是至高的审判者,善恶的终极标准是出于祂。神造光也造暗,神造万物各从其类,神造男也造女,一切都有分别,这都是神的善工,神只作善工。而一切受造物都应信从神、顺服神,神怎样吩咐,就怎样行,这在神眼中才是善,反之就是恶。人吃了这果子,意味着人要 自己决定 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,并且按照自己的标准衡量、思想、行事, 试图将自己置于神的位置上 ,这是一种对神圣权柄的僭越
Yan
9月20日


两种眼光:“世俗的判断”还是“属天的判断”
“这可太糟糕了?” “他为什么这么自私?” “你怎么这么蠢?” ”他可真够厉害的“ 在生活中,我们的头脑似乎总在自动运行一套评判系统,快速地将人事物分类贴标签:成功或失败,好人或恶人,属于哪个圈子,站在哪一边……这种判断支配着我们的喜欢与厌恶,我们的靠近与疏远,也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焦虑和纷争。 而我们所熟悉的这种判断,在神看来却是 “俗” 的,也是我们属灵生命成长的阻碍。而神要赐给我们的,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能力“属灵的判断”。那么这两种“判断”有何本质区别呢? “耶和华不像人看人:人是看外貌;耶和华是看内心。”| 撒母耳记上 16:7 | 世俗的判断:看外貌,凭肉身 “世俗判断”的核心,是“凭外貌认人”。它倚靠的是我们肉体的感觉、有限的认知和社会的标准。 如耶稣也说「 你们是以外貌(原文作“凭肉身”)判断人 」约8:15。 他看重外在的标签,人品、财富、地位、容貌、学历、背景……他源于 人的罪性, 不信(不相信神才是唯一的审判者)和骄傲(僭越神的主权,自以为有判断的资格)。 他带来的结果就是分裂、争竞、虚伪和深深的焦虑。法利赛人藐视税吏,正是这个典
Yan
9月20日
虚空的虚空
所谓“分别心”,正是那个虚假的自我赖以生存的根基。这个“我”通过不断地分别、比较、评判(好/坏、我/非我、拥有/缺失)来确立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。它需要说“这是我的,那是他的”、“这个比我好,那个比我差”、“我喜欢这个,我讨厌那个”来强化“我”的存在。 而头脑放电影,就是活在”我“的想法念头里,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外在投射进来的影相,而根据我们每个人感知的不同和认知的有限,所呈现在头脑中的画面就不太相同。然后再按我们所以为的反馈回世界。就像看到一朵花 有说好看喜欢的,也有说不好看不喜欢的。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哪个才是真? 因此人的情绪烦恼也并不是因事物本身引起的,是源于”我“对事物的看法,我们都活在并不真实的我的意念世界中,由这个不真实引发出来的情绪烦恼会是真实吗? 而一切事物又都是变化的,例如人们议论的:忒修斯之船,零件维修更新后的还是原来那只船嘛?今天流淌过的河水和昨天的还是同一条河流嘛? 人的想法不仅会随时改变,人体的细胞也在定时更新,现在的、以前的哪个才是我?或者哪个都不是我? 所以传道者说: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
Yan
9月19日
在基督里的平安,如灵魂的锚稳固又牢靠
在基督里的平安,不是指没有情绪、变成一块没有感觉的石头。相反,这是一种在情绪的风暴中,心灵深处有一种超越环境、扎根于神的安稳和笃定。 比如看看耶稣所经历的: 忽然起了暴风,波浪打入船内,甚至船要满了水。耶稣在船尾上,枕着枕头睡觉。门徒叫醒了他,说:“夫子,我们丧命,你不顾吗?”耶稣醒了,斥责风,向海说:“住了吧!静了吧!”风就止住,大大地平静了 | 可4:37-38 在风暴中的船上,门徒们惊慌失措,耶稣却在船尾安然睡觉。因为他深知天父的权柄超越风浪。醒来后, 他斥责风和海,风浪就住了 。这展示了即便是在险恶的环境中,真正的平安是在灵里与神连接所带来的安息。 他们来到一个地方,名叫客西马尼。耶稣对门徒说:“你们坐在这里,等我祷告。”于是带着彼得、雅各、约翰同去,就惊恐起来,极其难过,对他们说:“我心里甚是忧伤,几乎要死” | 可14:32-34 耶稣在面对十字架的苦难时, 惊恐起来,极其难过 ”,甚至说“我心里 甚是忧伤,几乎要死 ”。这是极其强烈、真实的恐惧、忧伤的情绪。然而,正是在这巨大的情绪压力下,他祷告说「倘若可行,便叫那时候过去。 然而,
Yan
9月18日
非暴力沟通
最近在读《非暴力沟通》,书中有一句话说:“ 解决所有暴力的唯一道路就是放下自己的执见。 ” 仔细想来,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(执见),却不擅长表达感受。而想法往往伴随着评判——贴标签、比较、指责、抱怨、批评,这些都在无形中构成了暴力语言。我们太在意得失、对错、成败,以至于评判成了惯性思维。要在生活中做到不带评判地观察和觉察自己或他人的真实感受,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 鲁米曾说:“ 我们无须寻找爱,只需消融内心爱的障碍 。”这句话点明了一个真相:爱本来就在,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样子,因为神就是按祂的样式创造了我们,而神就是爱。那个障碍,其实就是那个坚固的“我”。敌对意识深植在这个“我”中,每当冲突发生,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“我”和“属于我的”念头占据。这些念头以及那个不断生出念头的的“我”,某种程度上只是我们为生存和利己而创造的幻象。它不断升级虚幻,驱使我们追逐更多金钱、地位与权力…… 因此,真正要改变的不是行为,而是意识。 只有放下我的执见,放下我对评判的执着,让暴力在心中消融,我们才可能活出非暴力的沟通 。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一种生活,即无
Yan
6月12日
TOP
bottom of page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