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为什么不能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

  • 作家相片: Yan
    Yan
  • 9月20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22小时前


ree

在伊甸园中,神禁止亚当和夏娃吃“分别善恶树”上的果子,吃了就会死。表面上看,能知道善恶、明辨是非,是一件好事。那为什么神要禁止呢?


这里的关键不是禁止“分辨能力”本身,而是禁止一种 “人凭借自己的意志和标准,来取代神的标准,进行独立判断和裁决”的状态


人吃下果子后的第一反应是“眼睛明亮了”,看到自己赤身露体,便拿无花果叶子遮羞。这象征着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,但同时也是与灵性的隔绝,伴随而来的就是羞耻感和评判心。神对所创造的一切看着都甚好,但人却生出了自己的评判和比较,美与丑、善与恶、高与低......而这种评判是基于自我的、有限的个人视角,而不是神圣的、整体的视角。


神也分别善恶,但祂才是至高的审判者,善恶的终极标准是出于祂。神造光也造暗,神造万物各从其类,神造男也造女,一切都有分别,这都是神的善工,神只作善工。而一切受造物都应信从神、顺服神,神怎样吩咐,就怎样行,这在神眼中才是善,反之就是恶。人吃了这果子,意味着人要自己决定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,并且按照自己的标准衡量、思想、行事,试图将自己置于神的位置上,这是一种对神圣权柄的僭越。这悖逆的行为在神眼中就是恶,因此没有一个义人,都是罪人了。「公道的天平和秤都属耶和华,囊中一切砝码都为他所定」箴16:11,除此以外人的量器都是恶,如经上说「这量器,就是恶人在遍地的形状」亚5:6,「人心比万物都诡诈」耶17:9,「诡诈的天平也为不善」箴22:2。


而人一旦开始了这种以自我中心的分别,世界就分裂了。从此执着于分别“我的”和“你的”“他的”,“我觉得好的”和“我觉得坏的”。人开始贪恋自以为的“好”,憎恨自以为的“坏”,因为有了自我的评判标准,也就开始有了比较,跟自己比、跟周围比,总想求那更好的来满足自己,万事都如我意,我要心想事成....这就是无止境的私欲。因此就打破了本来的宁静,产生了恐惧、嫉妒、忧虑、不安.... 这正是人类痛苦和冲突的根源。


所以,神禁止的不是“分辨力”,而是禁止人类陷入一种 “自以为是的、带来分裂和死亡的判断模式”。


这里的“不分别”绝对不是指变成是非不分的傻瓜,或者丧失基本的判断能力。恰恰相反,“不分别”是一种属天的智慧,是消融二元对立的“心”, 我们习惯性地按自己的标准将事物分为好坏、对错、利害,心里只能接受好的、对的、于我有利的...... 而“不分别”的心,则像一面镜子,如《庄子》说:“至人之用心若镜,不将不迎,应而不藏。”至人的心就像镜子一样,事物来了,完全照见;事物走了,不留痕迹。镜子会照出美丽和丑陋,但镜子本身不会喜爱美丽,也不会厌恶丑陋。镜子只是如实映照,它本身不会在所映照的影像上贴上“好”或“坏”的标签。而是能够清楚地知道“这是金子,那是石头”,但内心不会只想要金子不想要石头,“这是火,是热的,可以取暖也会烫伤,可以靠近也可以远离”,但内心不会升起“我不喜欢火”的厌恶,或“我喜欢火”的贪爱。这些都是头脑的明辨,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呈现,但是心不分别。


“分别”就是跳出来当审判官,品头论足、指手画脚,而作为人的判断,别人以为美的我可以认为丑的,在某一个角度看是对的,换一个角度也许就错的。如此看来,怎么能公正的评判善恶呢?


“不分别”是全身心地活在当下,体验生命的不同状态,顺服神的安排,允许并接纳一切。要知道美丑、真假、是非是一个事物的两面,同样,福与祸、贫与富、荣和辱,生和死也是事物的不同时期不同状态,都是在一个整体里,也是相互转化的,这都是神的善工。因为神统管万有,如经中说「富户穷人在世相遇,都为耶和华所造」箴22:2。「耶和华所造的,各适其用,就是恶人,也为祸患的日子所造」箴16:4。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万务都有定时。神造万物,各按其时成为美好」传3:1-11。所以敞开心胸接受不同的状态,就是顺服神一切的安排,也就不会抑此扬彼、患得患失、贪生怕死了。


所以神希望人活在“伊甸园”,是“不随从人自己思善恶,只听从神” 的本然状态,是与神性源头连接而得享平静安稳的状态。而吃了善恶分别树的果子,就意味着人离开这种天真状态,进入了依靠自我去掌控一切的生活,从此充满了因为“分别”而带来的痛苦...


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万务都有定时。生有时,死有时;栽种有时,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;杀戮有时,医治有时;拆毁有时,建造有时;哭有时,笑有时;哀恸有时,跳舞有时;抛掷石头有时,堆聚石头有时;怀抱有时,不怀抱有时;寻找有时,失落有时;保守有时,舍弃有时;撕裂有时,缝补有时;静默有时,言语有时;喜爱有时,恨恶有时;争战有时,和好有时。这样看来,作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什么益处呢?我见 神叫世人劳苦,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。神造万物,各按其时成为美好,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(“永生”原文作“永远”)。然而 神从始至终的作为,人不能参透。| 传3:1-11

相關文章

查看全部
众妙之门

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 常道、常名,不可言说。 如果非得用语言文字表达,那就用“有”和“无”来表达。 无,称为天地之始,永恒的空无,即常无。 有,称为万物之母,永恒的妙有,即常有。 常无与常有这两者同出一源,如一体两面,同称为说不出来的奥秘,就是常道。虽然这 道是不可见不可

 
 
 
只求神的国和义,就是舍己

舍己 = 否定“己”,不再以自我为中心。 只求神的国和义 = 以神和祂的旨意为绝对中心。 一个是 “放下什么” (舍己),另一个是“追求什么” (求神的国)。 当你真正“只求”神的国时,必然就在“舍”那个与之争竞的“己”了 。 一个罪人,他的生命常态是 “求自己的国和自己的义”,这就是高举自己、维护自己、要与至上者同等的 魔鬼意识 。 自己的国中自己是王 ,我的地盘、我的边界、我的计划、我掌控的人

 
 
 
基督的舍己和罪人的舍己

基督的“舍己” 是先从神圣荣耀到奴仆形象的“虚己”,以至于顺服至死,「 他本有神的形象,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。反倒虚己,取了奴仆的形像,成为人的样式。既有人的样子,就自己卑微,存心顺服,以至于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」腓2:6-8。 这是源于耶稣对自身的神子身份与神完美关系的确知。 “虚己”的原文是“倒空自己”。耶稣倒空的不是祂的神性,而是祂与神同等的荣耀与权能。基督谦卑、虚己、顺服,以至于死,且死

 
 
 

留言
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YouTube

© Copyright 2020-2025 第八日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