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只求神的国和义,就是舍己

  • 作家相片: Yan
    Yan
  • 9月28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4天前

舍己 = 否定“己”,不再以自我为中心。

只求神的国和义 = 以神和祂的旨意为绝对中心。

一个是 “放下什么” (舍己),另一个是“追求什么” (求神的国)。当你真正“只求”神的国时,必然就在“舍”那个与之争竞的“己”了


一个罪人,他的生命常态是 “求自己的国和自己的义”,这就是高举自己、维护自己、要与至上者同等的魔鬼意识自己的国中自己是王,我的地盘、我的边界、我的计划、我掌控的人生,周围一切都属于我的国,我不仅要掌控自己的人生,还要控制周围的一切,都来叫我得满足;自己的义是自以为义,我的标准、我的道德、我的功劳、我看起来很好,因此常常会看周围不如意,就会论断定罪他人,甚至有了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的狂妄。


当认清我不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,神才是,并且下定决心不再偏行己路,而是随神而行,这就是悔改的开始了。而当一个人得以悔改信主,必然是圣灵在他里面动了善工,他的生命重心就发生了根本的转移。从“为己”转向“为神”,这不是痛苦的勉强行事,而是新生命(基督意识)的自然流露。


所以,舍己也是悔改的最实际的必然行为,是一种心意的转向。当资源匮乏时,“只求神的国”意味着不以地上的事为念,只思念天上的事,相信在基督里有一切的丰盛,这就是在舍己,舍弃对物质贪恋;当安全受威胁时,“只求神的国”意味着将内心的安全寄托于神的主权,而非靠自身或者任何外在的保障,这就是在舍己,舍弃对掌控的欲望;当人际关系紧张时,“只求神的义”意味着饶恕、和平与爱,而非抱怨、纷争和憎恨,这就是在舍己,舍弃对感官的满足。如此行事就能与悔改的心相称,正如一棵好树自然会结好果子,这是最积极的“舍己”。


有时我们理解“舍己”只是不断地要否定这个,放弃那个。但在圣经中的教导为我们指明了 “舍己”不是为“舍”而“舍”,而是「为要得着基督」;不是舍向空无,而是让神的灵(神的国和义)来充满原来被“己”占满的空间。如果只是单单舍己,不求神的灵常常充满,就如同书中所讲的「污鬼离了人身,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,寻求安歇之处。既寻不着,便说:‘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。’到了,就看见里面打扫干净,修饰好了,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,都进去住在那里。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。」路11:24-26。


因此,我们不是无定向的茫然舍弃,而是竭力追求一个无与伦比的宝贝。如保罗所说:

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,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。不但如此,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,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。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,看作粪土,为要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他里面,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,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 神而来的义,使我认识基督,晓得他复活的大能,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,效法他的死,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。| 腓3:7-10

而神给我们的应许就是:凡祈求的,就得着(凡为主舍掉生命的,就得着生命,得着基督);寻找的,就寻见(寻见真理,认识基督);叩门的,就给他开门(叩开神国的门,与基督同坐王)。这应许的实现,不仅是藉着祷告,更是靠着我们里面的圣灵,以及神所赐给我们的信心。「我们靠着圣灵,凭着信心,等候所盼望的义」加5:5。当舍掉那阻碍我们得着基督的“己”,被神国的权能和神义的荣耀所覆庇时,活着的就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了。


所以我们只求神的国和义,立定心志把魔鬼赶出去,只要基督来做王,就是舍己跟随主了。这不仅是主给我们的教导,更是祂给我们的得救智慧和最真实的生命见证。

相關文章

查看全部
众妙之门

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 常道、常名,不可言说。 如果非得用语言文字表达,那就用“有”和“无”来表达。 无,称为天地之始,永恒的空无,即常无。 有,称为万物之母,永恒的妙有,即常有。 常无与常有这两者同出一源,如一体两面,同称为说不出来的奥秘,就是常道。虽然这 道是不可见不可

 
 
 
基督的舍己和罪人的舍己

基督的“舍己” 是先从神圣荣耀到奴仆形象的“虚己”,以至于顺服至死,「 他本有神的形象,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。反倒虚己,取了奴仆的形像,成为人的样式。既有人的样子,就自己卑微,存心顺服,以至于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」腓2:6-8。 这是源于耶稣对自身的神子身份与神完美关系的确知。 “虚己”的原文是“倒空自己”。耶稣倒空的不是祂的神性,而是祂与神同等的荣耀与权能。基督谦卑、虚己、顺服,以至于死,且死

 
 
 

留言
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YouTube

© Copyright 2020-2025 第八日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