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“舍己”与“不分别”之间的关系

  • 作家相片: Yan
    Yan
  • 9月22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3天前

ree

起初,人与神同行,活在完美的关系中。但当亚当吃下那棵分别善恶树的果子陷入罪中,人类的命运从此转向,开始依靠自己的眼光来断定善恶,内心从此充满了“我”的骄傲、羞愧与恐惧。这个世界,因着人以自我为中心的“分别”,陷入了无尽的纷争与不安。


如何才能回归那真正的平安?只有在基督里才有平安,所以人要获得平安,就必须进入到基督里。


进入基督里合一


圣经所说的“不分别”,首先是指在基督里打破一切隔墙。因为世人都犯了罪,亏缺了神的荣耀,在上帝神圣的标准面前,并无分别。但因着神的恩典,藉着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,所有信靠祂的人,无论犹太人或外邦人,为奴的或自主的,都成为一体。


这更是指一种心志的更新。我们不再凭属世的眼光和肉体的情欲来分别善恶,而是以基督的心为心来看待万人。主说:“你们不要论断人,就不被论断,你们不定人的罪,就不被定罪。” 这不是说不辨是非,而是承认唯有神是那终极的、公义的审判者,把主权交给神。我们当做的,是“爱神、爱人如己”,因为“全律法都包在‘爱人如己’这一句话之内了。” 这爱,能遮盖许多的罪,也超越了人一切的分别,在这爱里,没有惧怕,只有平安。


那么,如何能达到这种“不分别”的爱与平安?关键在于“舍己”。如耶稣说:“若有人要跟从我,就当舍己,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。” 圣经的“舍己”,核心是向“老我”死,向“神”活。


这个“己”,就是那个被罪污染、自我中心、要与神同等的“旧人”。舍己,就是认清这个旧人,并且凭信心宣告“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,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。” 那个旧人在我里面已经无权、无份、无地位了。这如同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顺服,放下自己的意愿,完全遵行天父的旨意。


这不是要消灭我们的个性,而是让我们的意志、情感、理智都降服于神,让基督成为我们生命的主宰。这是一个信心的行动,承认离了基督,我们什么都不能做。


在十字架上,耶稣为我们做了终极的“舍己”——他舍了己命,成就了神的救恩。当我们凭信心仰望这十字架时,我们就有了真正“舍己”的力量和榜样。也正是在这十字架下,我们所有的骄傲、分别、论断、隔阂都被粉碎。当我全然相信神藉着耶稣基督十字架上的舍己,已经赦免了普天下人的罪。从此我们就不再按己意定人的罪,因此我们也就不被定罪,都因着信成为义了。我们也不再为自己活,乃为替我们死而复活的主活,因为我与主已经合一了。


所以,真正的“不分别”,是在基督的爱里看待万人;真正的“舍己”,是让基督代替那个败坏的“己”来掌管生命。从根本上说,真正的“不分别”必然伴随着“舍己”完成。 这不是一条靠己力走的死路,而是一条凭信心领受恩典的活路。所以请耶稣基督进入我们的生命,让祂来帮助我们“舍己”。我们也必将寻回那在伊甸园中失落,却在基督里被彻底恢复的、与神与人的美好关系。


 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。| 腓立比书 2:5 |
若有人在基督里,他就是新造的人。 旧事已过,都变成新的了。| 哥林多后书 5:17 |



相關文章

查看全部
众妙之门

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 常道、常名,不可言说。 如果非得用语言文字表达,那就用“有”和“无”来表达。 无,称为天地之始,永恒的空无,即常无。 有,称为万物之母,永恒的妙有,即常有。 常无与常有这两者同出一源,如一体两面,同称为说不出来的奥秘,就是常道。虽然这 道是不可见不可

 
 
 
只求神的国和义,就是舍己

舍己 = 否定“己”,不再以自我为中心。 只求神的国和义 = 以神和祂的旨意为绝对中心。 一个是 “放下什么” (舍己),另一个是“追求什么” (求神的国)。 当你真正“只求”神的国时,必然就在“舍”那个与之争竞的“己”了 。 一个罪人,他的生命常态是 “求自己的国和自己的义”,这就是高举自己、维护自己、要与至上者同等的 魔鬼意识 。 自己的国中自己是王 ,我的地盘、我的边界、我的计划、我掌控的人

 
 
 
基督的舍己和罪人的舍己

基督的“舍己” 是先从神圣荣耀到奴仆形象的“虚己”,以至于顺服至死,「 他本有神的形象,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。反倒虚己,取了奴仆的形像,成为人的样式。既有人的样子,就自己卑微,存心顺服,以至于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」腓2:6-8。 这是源于耶稣对自身的神子身份与神完美关系的确知。 “虚己”的原文是“倒空自己”。耶稣倒空的不是祂的神性,而是祂与神同等的荣耀与权能。基督谦卑、虚己、顺服,以至于死,且死

 
 
 

留言
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YouTube

© Copyright 2020-2025 第八日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