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出者爱返
- Yan

- 4月2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3天前
刚刚读完《爱的五种语言》,这被称为一本情感使用说明书,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爱的语言,像学习一门外语一样,去学习掌握对方需要的爱语,只要识别出对方的主要爱语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,就能收获理想的亲密关系。我相信用这个方法确实会有一定的效果。
但我想也会有个问题,当爱的表达成为一种需要练习的技能,当每个表达都要经过"这是否是他的主要爱语"的过滤,这种计算过的亲密还是爱本身吗?尤其当书中建议"即使感觉不到爱,也要坚持说配偶的爱语"时,这种爱的表达的训练是不是就失去了爱自然流露的本真?
我相信真正的爱是在充分接纳对方的同时,保持真实的爱的表达,而不是刻意迎合对方。比如说,我可以理解并感恩你的表达,虽然我不需要这种方式,但我能欣赏并接受你的心意,同时我也会继续乐意用我最真诚的方式来爱你,不论你怎样对我。当然说是这样说,做起来不容易,因为这需要足够大的包容。
在这本书中有提到,只有当人无私无我的时候,才可以做到完全接纳包容对方,甘心乐意不求回报的为对方付出,就好像是特蕾莎修女一样,这是真爱。但除了圣人谁能做到?人人都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,怎么能无我?我要得到肯定、陪伴、尊重、满足,最好凡事都合乎我意。比如这爱的五种语言,最好是双方都来学习了解,以便彼此去满足对方的需要、合乎对方的心意。去满足对方,也其实是为了对方同样来满足自己。
书里有一个词“爱箱”,说到人们的爱箱常常是不满的、甚至是空的,都需要被爱,要由双方用对的爱的语言来填满彼此匮乏的爱箱。但什么是对的?真实的情感互动好像比这五种语言要复杂得多,在合适的时间、有适当的程度和恰当的主题,哪一个点卡不对,都可能使对方难以接收到。那彼此的爱箱被填满也就难了。若特蕾莎修女的爱是满满的,她是怎么被填满的?她并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情感互动啊,那就只有一个答案,就是她的信仰吧。
圣经说我们都是按照上帝的样式被造,而上帝就是爱。这其实指向一个真相,我们本身就是爱,而且这个爱本来就是无所缺乏、无需再靠外在去填满。爱出者爱返,爱永不会枯竭,因为爱的流动就是一种能量守恒的运动,是永恒的循环。
相信这个真相吗?这个圆满的爱就是本真的我,只不过人人都迷失了这个本真的自己,以为那个总感匮乏、不能满足的才是自己,但那并不是真的,是魔鬼的谎言让人相信那是自己,在基督教里说那是灵性死了的罪人。所以信仰是使人回归本源的指引,是唤醒人,使人去伪存真,返本归正,成圣的路径。人只要相信,就可以恢复“我”的本来面目,就是圣洁的爱。当我们以“我本是爱”的视角凝视自己和周围,会发现一切就都不一样了。


留言